“巴楚留香瓜”成长记(图)
巴楚留香瓜
随着古老的沙漠“土瓜”——“库克拜热”变身“巴楚留香瓜”踏上电商平台,迅速成为内地市场的“网红”,越来越多巴楚瓜农的腰包鼓了起来,随之改变的还有他们的种植理念和水平,以及被赋予的前所未有的市场观念。
电商扶贫正在把沙漠边缘的南疆绿洲从传统的“巴扎”买卖带入现代经济形态,让扶贫的过程成为赋能的过程。
沙漠“土瓜”成“网红”
巴楚县阿瓦提镇库勒博依村村民苏莱曼·肉孜来到自家瓜地,又是喜悦又是恼火。眼下正值留香瓜收获季节,地里三分之二的瓜卖了4万多元,但附近的雉鸡总来捣乱,还没收获的瓜被啄上几口就成不了商品了。雉鸡是保护动物,不能抓,只能驱赶。
35岁的苏莱曼2016年还是贫困户,如今已是村里的种瓜明星。“以前种棉花,每亩收益不到1000元,去年在驻村工作队和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的帮助下,我建起了小拱棚,种植留香瓜,每亩可挣3000多元,今年收益更好。”他乐呵呵地说。
在国家级贫困县巴楚县,像苏莱曼这样通过种瓜脱贫致富的农民有近千户,经由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和喀什维吉达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联手帮助,他们种植的留香瓜通过电商进入了上海。
在这个过程中,留香瓜完成了“土瓜”的华丽转身。“它原名叫‘库克拜热’,意为绿瓤的瓜,清香脆甜,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之前一直在当地销售。”上海市援疆干部、巴楚县商经委副主任程畅告诉记者。
上海援疆干部2015年就尝试帮农民把瓜卖到上海,联系了批发商,收了瓜运走。“开始没经验,火车便宜就火车运,也没用冷链,到了站傻眼了,没人卸车,赶紧找朋友帮着卸。之后更傻眼了,卖给谁呢?”程畅说,最终把瓜拉到市场,因为没有认知度,只好低价卖了。
2016年,上海援疆干部有了专业合作伙伴——农村淘宝和维吉达尼,他们联手做品牌营销,为瓜命名“巴楚留香瓜”,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宣传,通过讲述瓜农种瓜好故事,带着瓜农到上海举办展会等,扩大留香瓜的品牌影响力,“土瓜”一举成“网红”。
2017年,农村淘宝整合聚划算、天猫生鲜等阿里巴巴电商平台资源,将10万个留香瓜销售一空。今年,4万个精品留香瓜全部包销给农村淘宝淘乡甜自营业务,并在易果、盒马等阿里巴巴新零售渠道销售。
当天,位于琼库尔恰克乡的巴楚县伊合散农业专业合作社大院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流水线作业场景,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分拣、装箱成品瓜。“今年收了3000吨瓜,其中600吨是留香瓜,都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了。”合作社负责人卡德尔·艾买尔说,今年的留香瓜商品率比去年高,只要瓜好,绝对不愁卖。
电商开启了一扇神奇的门,打通了物流和销售环节,带来了财富。苏莱曼也渐渐明白,除了村口巴扎之外,外面还有更大的市场。
被市场洗礼的瓜农
采访当天傍晚,记者来到琼库尔恰克乡巴扎加米村村民吾斯曼·努尔家中,他端出一盘切好的留香瓜请记者品尝,脸上都是笑容。他今年第一次把10亩地全种了留香瓜。“我种的瓜商品率接近70%。”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如今吾斯曼可以畅谈“商品率”,但年初可不是这样,大半年来,他经历了一次次观念洗礼。“最早做营销时,我们拿着订单坐等收瓜,人家来了一看,一亩地没有多少商品瓜,有的地甚至一个也挑不出来。当时我和农民一样,觉得地里都是瓜,没有商品瓜的概念。”程畅说,品牌再好,如果不符合商业化标准,就形不成产业,没法帮老百姓脱贫。
市场倒逼之下,只能从产地源头抓起,按照商业化标准要求改变种植方式,实施品控管理,这是上海援疆干部、县农业部门、驻村工作队、合作社与电商联手和瓜农的传统观念“大战”的过程。
他们请来农业技术专家在田间为农民授课,手把手、全流程指导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摘——使用小拱棚双膜种植,让瓜提前上市,错开8月成熟高峰期;电商根据内地市场三口之家需要定出2公斤左右标准;为保证瓜的甜度,一根藤上只结2个瓜,其余的都剪掉;浇水后瓜容易留下斑痕,使用瓜托可保持好的品相……
几乎每个环节都要从头开始。比如装箱,有些农民不管大小,硬往盒里塞,撑破了也不管;比如挑瓜,农民习惯了把地里的瓜一亩亩打包卖给瓜贩子,若去地里挑符合商品要求的瓜,翻翻拣拣也挑不出几个,农民很难接受。
然而市场就是市场,进入电商渠道的瓜,每公斤收购价可达4元上下,而卖给瓜贩子只有1元多,最便宜的时候才几毛钱。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就是最好的老师,瓜农逐渐有了市场意识,开始主动学习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瓜的品质。
“今年400多亩小拱棚的瓜提前1个月成熟,果型、大小、甜度都很好,商品率比原始种植提高了两倍。”卡德尔·艾买尔说。
前几天,巴楚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副指挥长严布衣还去协调了“抢瓜”事件。他告诉记者,有些瓜商看中了高品质的商品瓜,来到已接订单的地里抢收,说明优质的农产品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这片沙漠绿洲里的绿瓤脆甜土瓜,在与市场脱节了久远之后,终于挣脱了原生态的巴扎买卖,而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也终于踏出初窥现代经济形态门径的第一步。
打造电商扶贫样板
在巴楚县阿瓦提镇古勒买里村,一块“农村淘宝沙漠蜜州农场”的门楼牌格外醒目,里面大棚林立,工人们在摘取最后一批早熟瓜。
农场是巴楚县政府、援疆指挥部和农村淘宝、维吉达尼一起建起的100亩种植示范基地,旨在用现代化设施农业引领当地传统种植方式转型。“今年全县种瓜面积达到了1.3万亩,农场在种植面积上微不足道,但希望能点燃星星之火,让瓜农理解并接受只有规模化和标准化才能实现产业化。”程畅说。
去年7月项目完成之后,农场种植了当年第二季瓜,获得成功,今年也准备按两季来种植。农场传递理念,也传授技术,农村淘宝与县政府、企业一起组建巴楚青年农民科技服务队,招募年轻农民和农业技术专家一起种瓜,学习技术和田间管理。
服务队队长艾孜买提·努尔买买提介绍,农场22位工人都是当地农民,其中8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算加班费,每人每月基本工资2000元,两季瓜的周期是8个月,1年1.6万元以上的收入已经脱贫。”他说。
工人们期盼的不仅是脱贫,更是致富。27岁的阿古拉依木·依曼职高毕业后回家务农,这是她找的第一份工作。“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技术,爸爸盼着我和他一起科学种瓜,早点富起来。”她说。
推广标准化需要一个过程,而规模化更需要顶层设计。“我们和维吉达尼商量,想做全产业链,以类似合作社或协会的组织方式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目的是让更多的乡镇与合作社参与进来,他们提供整合的土地,我们提供技术。”程畅说,将来技术落地、品牌打造、销售渠道都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合作社、驻村工作队、电商和农民的积极性,尤其要和农民建立起牢固的利益连接关系。
“今年很多乡镇出现了百亩以上规模的种植,从产业发展来看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程畅说,但大规模复制农场生产模式,投资成本太高,“因此我们还是致力于示范推广小拱棚,这样种植和管理都相对简单,品质和渠道也比较好控制。”
“进入现代经济大流通,把留香瓜做成产业仅是一个开始,今后更需攻坚克难,需要政府、企业、平台以及资本与农民全方位的对接。”维吉达尼负责人刘敬文说。他特别提到了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以用户喜好来精确定位瓜的大小、口味、甜度乃至种植规模和产量。
经过多年培育,农村淘宝的电商扶贫已经让农民极大受益,而留香瓜的市场之路尚任重道远,更前景可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