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苗种得北京大兴西瓜年年火(图)
春回大地,天气渐暖。昨天的朝霞,似是格外的美。大兴区庞各庄镇李家巷村的李凤春起了个大早,就一头钻进大棚,鼓捣起他的“宝贝”——西瓜苗。
棚里很暖,绿色的瓜苗一片片,望过去不计其数,“每年要育20万株左右,本区的,外省的,都抢着要。”李凤春家的这个大棚,是瓜乡大兴的首批集中育苗基地之一。
集中育苗,大家伙儿信得过李凤春,他是远近闻名的“小李瓜王”:20多岁拿了全国西瓜冠军,30多岁开办育苗基地、成立合作社,每年为市农科院试验西瓜新品种五六十个,带着瓜农们升级作物品种……
弯腰,拿起一株瓜苗,嫩嫩的绿,李凤春看得出了神,“没好苗,就没好西瓜,就没咱大兴的西瓜产业。从18岁下地种瓜,到今年41岁,20多年了,我一直学技术、搞嫁接、做试验,只有科技才能种好这株苗。”
“没有好苗,就没有瓜王”
和很多庞各庄的孩子一样,生在瓜乡的李凤春,是从小看着长辈们种瓜长大的。18岁中学毕了业,李凤春就开始了种瓜的“职业生涯”。第一年,李凤春种了8亩地,心思活泛的他改进了村里老人种瓜的方法,用起了地膜,“两层地膜,再加一层竹片儿,保温好,我的瓜能比别人早上市半个月。”那年他一亩地卖了1500元钱,几亩地挣了1万元。
可后来,这“万元户”却发现了一个问题——苗。“一块儿卖瓜的时候,我发现顺义的瓜特别好,还大,我就问他们怎么种的,”1995年的一个疑问,成就了后来的一个瓜王,“那几个老哥也没瞒着,就说是瓜苗是用黑籽南瓜嫁接了。”
人家的瓜好,是因为苗好。李凤春决定回家也改良品种。
经过亲戚介绍,李凤春找到了一个师傅,学习了半天,从嫁接方法,到后期管护,都问了个遍,老师走了,他就自己试着种。西瓜苗嫁接黑籽南瓜砧木,当时用的是插接法。嫁接是个技术活,需要特别细心,同时后期的管护,也需要根据不同种苗采取不同措施。天生好问的李凤春找到各种能请教的人,摸索着这新苗的种法。
当年,李凤春第一次参加了区里的瓜王擂台赛,凭借这棵新苗,他获得了早熟组的冠军。“领奖时我就想,没有好苗,就没我这瓜王,咱大兴种了祖祖辈辈的瓜,咱要种出个新样,就要有更好的苗。”
“有好苗,才有了育苗基地”
得了“小李瓜王”的称号,李凤春出了名。可他却闲不住,继续研究西瓜苗。
后来,助他夺冠的黑籽南瓜嫁接砧木遇到了问题,“这种南瓜砧木有个大弱点,就是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较弱。如果长时间阴天,转晴后瓜苗会迅速枯萎。”李凤春说,有一年一亩地里就剩了一二百的苗,剩下四五百的苗全死了,损失巨大。
李凤春继续坚持着“找苗之路”。“后来我开始用京欣砧木1号,这是一种杂接葫芦的砧木,特点就是死苗率少,连茬种植存活率很高。”
凭借这种新苗,李凤春的西瓜越种越好。2003年的时候,庞各庄建立了西甜瓜种植基地,特地聘请李凤春去当技术员。在基地的联动温室里,李凤春跟着专家们学习各种新式技术,研究各种新品种瓜。
“当时我学会了新的断根嫁接法,”李凤春介绍说,当时这种新的嫁接方法,可以保证种苗的整齐性,“后期管护时保证开花、坐果的时间一致,省工省时。” 一年后,李凤春回到自己的棚里,继续种瓜。区里的农科所找到了他,希望他利用自己的技术,创建一所集中育苗基地,带动更多瓜农种植新品种,“区里提供砧木,种苗以最低价出售给瓜农。” 当时,很多瓜农不具备单独育苗的条件:需要单独的温室大棚,温度控制要求高,嫁接技术要求高,必要时需要生炉火,“麻烦、成本高、还有危险性。”
没有犹豫,他一口应下了这个差事。拿出自家两个大棚,李凤春开办了西甜瓜集中育苗基地,“不为赚钱,只要保住成本就行了,让瓜农买到最低价的优质种苗。”他培训了20多个农民,教授给他们专业的嫁接技术,成为了职业育苗工人,为全区各镇以及外省的瓜农培育种苗,供不应求。
集中育苗后,原先不会嫁接的农民也能种上好瓜,会嫁接的农民也节省了工时,而且比从外面买种子节约了成本。
这株苗,已经越长越壮。
“苗好了,产业火了”
虽然刚刚过完年,但李凤春的基地里却早已忙碌起来,“年前这些货就订完了,必须马上嫁接好,不耽误瓜农们种植。”二十多人加班加点,都是新品种砧木,用小剪刀剪去一个枝,嫁接上西瓜苗,固定好放进穴盘,熟练的工人只需要几秒钟。
李凤春的好苗,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增收。如今,他的合作社有社员130多户,其中400多亩地都使用他的种苗。记者计算了一下,使用优质苗,每亩地每年两茬西瓜可以增收1500元,400亩地就是60万元。
好苗,带火了大兴农民的“西瓜产业”,更带火了大兴的“籽种农业”。据大兴区农委有关负责人说,全区目前扶持了8个西甜瓜育苗大户,一年出苗量一百多万株。除了本区,昌平、房山等区县,乃至山西等地都在使用大兴的瓜苗。
同时,李凤春们的种苗也在不断更新。如今,李凤春的基地还是市农科院的育苗基地,每年,这里都会有五六十个新品种在这里进行试种和培育,“去年种了80多个新品种,有一个棚里就种了57种瓜。”李凤春笑着说,每种瓜都需要特别的栽种和管护,他和他的技术员们却乐此不疲,“咱大兴需要好瓜苗。”
有了优质种苗,产品更新换代更快,市场占有率更高,“我们会针对市场的需求,推出新品种西瓜,大型瓜、小型瓜、无籽瓜等,市场需要的,我们都有。”大兴区每年试验、示范、试种、推广新品种西瓜达百余个,年销量超过2.3亿公斤,占全市总产量三分之二。
“这是今年主打的瓜苗之一,叫做‘超越梦想’。”李凤春指着一株瓜苗说。那苗,生机勃勃。在李凤春这样的“科技农民”的努力下,大兴区的农业产业,又将迎来新的丰收年。
科技,是希望的苗。
田间对话
在育苗大棚里,记者与李凤春席地而坐。
记者(以下简称记):20年的种瓜生涯,好像一直围着种苗转?
李凤春(以下简称李):是啊,从18岁开始,一直就在学各种嫁接技术、找各种适合种植的优质种苗,找了20多年了,到今天还在一直找。
记:找到了吗?
李:可以说找到了,就是找到了一条路:科技务农、科学种植。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必须学习科学技术。如果说好西瓜必须有好瓜苗,那好瓜苗就必须有科技才能培育出来。
记:瓜王的头衔来之不易,是科技带来的?
李:绝对是,前年的大型瓜冠军,去年的小型瓜综合冠军,冠军头衔拿了不少,可我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种植技术、更多的优质种苗,这些比冠军头衔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学习科技,给了我太多东西,说不出来,但我知道。
记:学科技、用科技、推广科技,不是容易的事吧?
李:也付出过代价,死过苗、赔过钱,可这些都是“学费”,哪有一帆风顺的事呢,咱现在的农民,也有创新意识,也有风险意识,也有市场意识,现在,咱必须有科技意识。都在提创新驱动,都在提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咱要想把产业搞上去,就必须学科技、用科技,必须让更多的农民学科技、用科技。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