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瓜何以跻身亿元产业
15年来,武汉市蔡甸区的西甜瓜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棚栽西甜瓜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值过亿元。
小小的西甜瓜,如何变成新兴农业的支柱产业?近日,记者前往进行了探访。
干部带头种瓜15年
14日一早,57岁的罗水甫租了一辆货车,装上自种的2000公斤西甜瓜,前往湖南岳阳贩卖。
罗水甫是蔡甸侏儒原种场党支部书记,带头种了18亩西甜瓜,亩纯收入3000余元。
1997年,蔡甸区决定试种西甜瓜,发展高效农业。但那时,本地农民很少种植西甜瓜,都不敢轻易“下水”。区里发动20多名农业干部承包土地,带头试种。罗水甫就是那时开始种的瓜。
选派的干部头脑活,肯学技术,当年种瓜就见了效益,亩纯收入近2000元,是当时种粮棉等传统作物收入的二三倍。农民见到效益可观,纷纷闻风跟进。
如今,当年的种瓜干部已陆续不再种瓜,但罗水甫却坚持了下来,“时间长了,对种瓜也有感情了!”
点评:调结构,是走向高效、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在一些地方,政府要求种什么,什么就容易种多了而滞销。市场经济中,政府力量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关键是要有作为,巧作为。
艰辛之后的“懒庄稼”
站在田间,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刘湘国,看不出来是个“年薪10万元的农民”。
“种西甜瓜的技术含量高,种好可不容易。”刘湘国介绍:早期种瓜很麻烦,自己育苗,自己销售,几亩地磨死人。
那时,育苗前要将瓜子用牙嗑开,嗑坏了可不行;用60℃温水浸泡6个小时,晾干后用纱布缠好,揣在身上一两天催芽;发芽后再移入土钵,用1000瓦的地热线保温;长大之后再移苗。100多元钱的一小罐种子,能活50%已算幸运。
难题不仅是这些。种瓜4年之后,枯萎病随之而来;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刘湘国也有好几次想放弃。
这时,区里请来上海的农业专家来汉长住,在田间指导种瓜,并采取农广校培训、相互传帮带等途径教农民育苗、整垄等技术。
蔡甸区还建起现代化的育苗中心、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全区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操作等服务。农民在熟练掌握技术之后,种瓜赚钱也变难为易。
点评:作物种植特性及农民经济水平,决定了他们没有“屡败屡战”的本钱。一旦风吹草动,农民立刻就会调头种粮棉;虽说效益不高,但好歹旱涝保收。让农民逐步掌握新的生产技术,是发展生产力不变的硬道理。
好信誉赢来众多瓜贩子
盛夏,驱车318国道,进入蔡甸永安、侏儒等地区,绵延数公里的西甜瓜基地,宛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满眼都是瓜叶翠绿、瓜大滚圆。
“其实瓜已不多了”,薛山村主任曾洪介绍:每天早上,来拖瓜的贩子比沿路卖瓜的农民还多,日销量近20万公斤。全村1000多亩高档品种西甜瓜,现已接近罢园。
瓜贩姚磊带着轻卡,收购了1000多公斤的“万福来”礼品瓜。“地头价每市斤1.5元,比其他地方高约3毛钱,但这里种的西瓜品质好,皮薄、味甜、好卖。”姚磊说。
据悉,蔡甸区农民种植西甜瓜4万多亩,年产量7万多吨,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大棚种植;大棚里的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前或延迟上市,并提升了西甜瓜品质。
近年来,该区连续5年举办西甜瓜节,吸引了周边三省14个县市区的瓜商前来贩瓜。侏儒瓜农龙善鹏说:为了方便贩子拖瓜,农民总是头天晚上摘瓜,摘下时熟至七八分,上市卖时恰到好处,而且从来不用生瓜、烂瓜滥竽充数。
姚磊也表示:农民做事讲诚信,自己年年都愿来。
点评:政府搭台,产业唱戏。唱戏的主角,还是农民,最终能决胜市场的,要靠农民注重质量、信誉和品牌。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西甜瓜网”(Xtg.vegnet.com.cn)联系。